《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患病人群显著增加,患病人数约为1.77 亿;18-35岁的年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占就诊人群的60%,呈现年轻化趋势。鉴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常用药物存在一定毒副作用,对高尿酸血症治疗新靶点和新药物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中,建立稳定持续的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是研究的重要前提。
尿酸是大多数动物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由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将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黄嘌呤(xanthine)等尿酸前体物质氧化而成。人体内80%的尿酸是由体内氨基酸等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或分解代谢而来;20%的尿酸从含嘌呤或核 蛋白丰富的食物中分解得到。由于在人类中尿酸酶基因沉默不表达,因此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而在多数哺乳类动物中尿酸氧化酶基因正常表达,尿酸直接分解成尿囊素,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在动物模型中复制人类高尿酸血症具有一定困难。
尿酸代谢途径[1]
常用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两类:药物诱导模型和基因敲除模型。前者是根据尿酸的代谢途径使用药物,通过增加尿酸来源或减少尿酸排泄来实现,又分为三类:增加尿酸的摄入、抑制尿酸的排泄、抑制尿酸酶活性;后者主要涉及尿酸酶Uox和转运体ABCG2基因的敲除。
尿酸前体物质或者富含嘌呤食物可以促进尿酸的产生,常用的药物或食物主要有黄嘌呤、次黄嘌呤、酵母及沙丁鱼等。在短时间内给予大量的外源性尿酸,也可引起血尿酸明显升高,尿酸的进一步积累可能导致痛风,并存在引发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
体内的尿酸主要从肾脏清除,抑制肾脏排泄尿酸,可使血尿酸浓度增高,形成高尿酸血症。通过给予烟酸、乙胺丁醇等抑制肾脏的排泄功能,增加尿酸在体内的蓄积,从而提高体内血尿酸水平。
尿酸酶可催化体内尿酸氧化成尿囊素或其他物质,因此可以通过抑制或者消除尿酸酶的活性建立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氧嗪酸及氧嗪酸盐可抑制尿酸分解成尿囊素,从而使尿酸水平升高,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多采用饲喂法、灌胃法以及腹腔注射法进行造模。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动物产生尿酸酶的基因缺失,获得尿酸酶缺乏的小鼠,造成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Uox是尿酸氧化酶基因,该基因确实导致尿酸分解严重受阻,造成严重的高尿酸血症;ABCG2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高容量尿酸分泌蛋白,主要影响尿酸排泄,该基因敲除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但升高水平有限。
高尿酸血症基因敲除模型动物[2]
基于药物诱导的高尿酸血症模型个体差异大,且血尿酸水平不稳定,而ABCG2 敲除模型仍保留了尿酸酶基因,与临床差异较大,不合适用来评价降尿酸药物,相比之下,集萃南宫28ngUox-KO模型是疾病研究和药物临床前评价的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集萃南宫28ng通过CRISP/Cas9技术构建Uox-KO小鼠模型,纯合小鼠表现出严重的高尿酸血症和尿酸肾病,纯合小鼠在出生几周后会陆续出现死亡(文献报道~65%的纯合小鼠在4周龄时死亡)。因此,Uox-KO小鼠出生后需别嘌呤醇等药物维持生存。
集萃南宫28ng通过上述试验结果,确认Uox-KO小鼠具有和临床类似的尿酸水平升高和肾脏损伤现象,且高尿酸治疗药物在该小鼠上能表现出降血尿酸的药效,因此,该小鼠可作为高尿酸血症研究以及相关药物评价的合适模型。
除了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集萃南宫28ng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代谢疾病模型,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骨质疏松症等,用于致病机制研究及相关治疗药物开发。欢迎咨询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