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肖飞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了题目为Hydrogen sulfide produced by the gut microbiota impairs host metabolism via reducing GLP-1 levels in male mice的文章,报道了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通过产生硫化氢(H2S),能够降低雄性小鼠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水平,从而损害宿主代谢的肠道传递机制,为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集萃南宫28ng无菌鼠作为肠道菌群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再次登上《Nature Metabolism》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影响因子20.6)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题为“BCAA-producing Clostridium symbiosum Promot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Host Cholesterol Metabolism”。研究指出,一种可以产生支链氨基酸(BCAA)的共生梭菌Clostridium symbiosum(C. symbiosum)能够通过调节宿主胆固醇代谢,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这一发现为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揭示了特定细菌种类在肿瘤发生中的潜在作用。该研究使用了来自集萃南宫28ng的ApcMin/+小鼠(C57BL/6JGpt-Apcem1Cin(Min)/Gpt,T001457)。
近日,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声再明、先声药业、集萃南宫28ng等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上发表题为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generating and optimizing humanized mouse tumor models in immuno-oncology research[1]的研究论文。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调节宿主对药物治疗的反应。Bertrand routy等发现,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可以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肾癌患者对PD-1的相应。然而,关于肠道微生物是否以及如何调节靶向治疗的信息还很匮乏。PD1耐药模型的出现对于研究PD1/PD-L1免疫疗法的耐药机制、探索克服耐药性的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